头条创作挑战赛无忧配
张益唐和刘汉清,这两位被许多人视为天才少年的年轻人,都是恢复高考后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子。一个考上了北京大学,另一个进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对数学的热爱都非常深厚,但令人唏嘘的是,张益唐经过数十年坚持最终成为了世界级的数学家,而刘汉清却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别呢?
1977年,经历了整整十年停顿的高考终于恢复了。这对于当时满怀“知识改变命运”梦想的青年们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大事。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激增,竞争异常激烈。此前的“上山下乡”运动使得学校停课多年,大部分青年缺乏系统的高中教育,加之当时没有辅导班,考生们只能靠自学备考。那时候,全国录取率仅约3%,足见考取大学的难度之大。
在数千万考生中,仍有极少数人才脱颖而出。张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刘汉清则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展开剩余75%张益唐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机关干部。中学时,父母因政治运动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张益唐也随同前往。恢复高考后,他借来高中课本,凭借几个月的自学,竟然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这在当时被视为非凡的成就,村里人无不投来羡慕和赞叹,称他为天才少年。
然而,说到真正的天才,刘汉清才是名副其实的。他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偏远农村家庭,父母务农为生。相比城市孩子,刘汉清的知识来源极其有限,几乎只有课本。课余时间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学习时间极其有限。尽管如此,他的成绩却常年名列前茅,老师和乡亲们都称赞他聪明过人,称他是“文曲星下凡”。
1980年,年仅16岁的刘汉清以398.5分的高考成绩荣登泰州状元宝座,并成功考入哈工大热处理专业。那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录取学生都是学霸中的佼佼者。农村出身、年纪轻轻的刘汉清被视作奇迹般的存在。
大学期间,刘汉清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大三时,他偶然读到数学家陈景润的著作《哥德巴赫猜想》,了解到这是世界三大未解数学难题之一,立刻被深深吸引。从此无忧配,他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研究,渐渐放弃专业课程,成绩开始下滑。系里多次劝导他,但他置若罔闻。
痴迷于数学的刘汉清甚至提出退学,认为学业会妨碍他的研究。老师和同学劝他先完成学业,再继续研究,但他坚决不听。无奈之下,老师给他家长写信,家长亲自到学校劝说,仍未改变他的决心。最终,刘汉清办理了退学手续,回到农村,闭门钻研数学。
相比之下,张益唐的道路显得顺畅许多。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他得以师从著名数学家潘承洞,打下坚实基础。凭借卓越才能和良好人脉,他获校方资助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师从数学大师莫宗坚。
在美国,张益唐表现出色,但当他发现导师公开发表的理论存在错误时,勇敢指出,虽然伤害了师生关系,却展现了他对真理的执着。结果,导师刁难他,延迟毕业,甚至拒绝为他写推荐信。没有推荐信的张益唐难以找到理想职位,曾沦落做服务生、送外卖。即便生活艰难,他依然坚持数学研究。
此时,在中国偏远村庄的刘汉清,亦是在昏暗灯光下埋头苦研。他性格固执,不理外界,数年间只专注于自己的数学课题。虽然部分研究成果辗转送给数学家潘承彪审阅,后者指出其论点尚未证明,导致后续内容无法接受,但刘汉清并未放弃,依旧坚持自我。
1999年,张益唐凭借北大校友的帮助,终于获得一份临时讲师职位,时年已44岁。教学认真,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继续钻研数学。2013年,他发表了轰动全球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攻克了长期未解的数学难题,一举成名,跻身世界顶尖数学家之列。
而刘汉清则依旧困顿潦倒,生活全靠年迈父母微薄收入维持。曾有好心同学帮他介绍技术员工作,但因夜班影响研究,他仅工作一个月便辞职。媒体报道后,相关部门为其办理低保,每月发放400元生活补贴。
张益唐与刘汉清起点相近,都痴迷数学,然而最终走向天壤之别。一个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另一个却沦为低保户,令人不禁深思:差距究竟源自何处?
答案在两人经历中显而易见。张益唐就读北大数学系,得益于优良的学术环境和师资,结识顶尖学者,积累丰富人脉。尽管遭遇挫折,却始终有人支持,助他持续研究,最终获得成功。
刘汉清入学后专业与兴趣不符,缺乏学校认可和支持,且性格倔强,孤立无援。辞职回乡闭门钻研,既生活拮据,又缺乏信息交流,研究难以进展。即使有专家点评,他也固执己见,缺乏改进,导致至今未能走出困境。
对于来自农村的刘汉清,能够取得一定成就已属不易。更现实的建议是先保障生活,再谋发展。否则无忧配,理想难以持续。如今虽领低保,但我们仍祝愿他能像张益唐一样,早日取得世界级成果,实现毕生梦想。
发布于:天津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