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东戈壁,热风已裹挟着沙粒掠过跨明长城特大桥39号墩的脚手架。马祥友仰头望着8米高的墩身作业面——这是他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的第108天。作为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接触网作业队长牛360配资,也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这个干了25年接触网的行家,正跨界书写着一段土建攻坚的传奇。从碎石井大桥的三墩矗立,到眼前这座21.1米高的“长城南第一墩”的艰难攀升,他带着5名劳务工,把“不可能”硬生生凿成了“进行时”。
2025年5月,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进入关键阶段,接触网独立墩建设任务摆在了项目部面前。这个看似常规的土建工程,却让项目部犯了难——河道内三座老桥均未预留接触网支柱基础位置,而第四处位于上宁线跨明长城特大桥附近的墩位,更是面临着21.1米的超高建设难题。谁来挑起这副重担?项目部将目光投向了有着丰富一线经验的马祥友。
“这活儿我接了!”马祥友没打磕巴。尽管长期跟接触网打交道牛360配资,对土建的钻孔、支模一窍不通,但看着图纸上“21.1米”的红色标注,这个干了25年铁路的老工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都是为了线路通,没什么学不会的,党员就该冲在最前面。”
可真正上手才知道难。5月23日,他带着5名劳务工进场时,碎石井大桥的河道里还积着春汛的泥水。沼泽般的滩涂一脚下去能陷到小腿,地下8.5米处藏着细砂、泥岩等复杂地层,加上项目属超危大工程,紧邻营业线的“红线”如影随形——雨天、大风天不能施工,每天8小时作业时间里,实际能用的不过5个多小时。
接触网独立墩建设的第一道难关,是在河道内三座老桥附近施工。由于老桥未预留支柱基础,马祥友团队必须在河道中重新钻孔打桩。可松软的沙土地质层让钻孔机一进场就陷在淤泥里动弹不得,好不容易钻到预定深度,泥沙又跟着水流回灌,反复几次都没能成功。
“不能硬拼,得想巧办法。”马祥友召集工人开会。有人提议先筑围堰挡水,可河道水位不稳定,筑围堰费时费力;有人建议改用泥浆护壁,可现场缺乏相关设备。马祥友连夜联系了几个有类似经验的施工队伍,得知可以通过控制钻孔速度、优化泥浆配比解决回灌问题。他立刻调整方案,让钻孔机缓慢作业,同时调配优质膨润土制作护壁泥浆牛360配资,终于让钻头稳定地钻进地层。
5月28日,第一个桩基成功浇筑,当混凝土顺利灌满桩孔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马祥友抹了把脸上的汗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6月12日,第三方检测公司的检测报告送到项目部,5号墩、8号墩基桩完整性均为I类桩。拿着那张纸,马祥友第一次敢在视频会上跟郑总说“放心”。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硬仗,在长城南。
7月28日,39号墩开钻时,劳务队长望着设计图直咋舌,相比碎石井的墩,这里的难度呈几何级增长。这是整个项目中最难的跨明长城39#墩,地质以风积沙及沙土层为主,含细圆砾土及泥岩,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场硬仗。因地面高程误差,设计单位6月9日紧急下发通知单,要求承台抬高2米,墩身总高仍达21.1米;地下8.5米的桩基要穿过易软化的泥岩层,地上则要在6级常风区保持模板垂直度≤1‰。
光是成桩就耗尽了团队的力气。有一个桩打了五次才勉强成型,马祥友带着工人想尽一切办法,最后加装2节8米长的钢护筒,才让桩体在流动的泥层中稳住身形。
而4.6×4.6×2米的大体积承台施工,更是一场与塌陷的赛跑。由于地处大开挖区域,承台基坑刚挖开、桩头破除完成时还一切正常,可第二天就发现四周出现大面积塌陷,松动的泥沙像流水般向坑内涌灌。“当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里离周边公路和既有桥桩太近,一旦引发连锁沉降,后果不堪设想。”马祥友立刻向项目经理汇报,当场敲定采用钢板桩支护方案,带着工人连夜打桩围封,终于在泥沙彻底失控前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
最险的是脚手架搭设。专家论证会要求每1.5米设一道连墙件,马祥友带着工人在高温下作业,安全带系在临时焊的吊环上,每天爬上爬下十来趟。有次突遇阵风,模板摇晃得让人站不稳,他死死抱住背楞喊:“盯着刻度调!必须按技术规范严格执行!”当监理用全站仪检测时,发现垂直度比规范要求还严。
8月11日中午,39号墩身第一节8米浇筑完成。他摸着模板上的钩头螺栓,“咱得让它立得比长城还稳。”收工时,马祥友最后检查了一遍养护覆盖的土工布,水珠顺着钢板的纹路滑落,在沙地上洇出深色的印记。远处的39号墩披着落日余晖,像一座纪念碑,而他的记事本上,新的计划已经写好:“复核变径模板弧度,联系设计确认钢筋保护层调整方案……”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兵 通讯员周颖 徐刚)牛360配资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